冷链物流GPS北斗
首页 方案 产品 应用 新闻 联系
以技术可信构筑冷链安全的“数据防线”
标签:以技术可信构筑冷链安全的“数据防线”

image.png

冷链物流系统中,一次温度波动可能意味着整批食材报废,更可能意味着一家餐饮品牌声誉受损。尽管行业不断投入设备升级与人员培训,“看不到”、“反应慢”、“责任不清”仍是许多企业的痛点所在。作为大财源(沈阳)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与冷链技术负责人,赵晓峰提出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命题:冷链的关键不只是“控温”,更应转向“可感知、可信赖”。在她的推动下,公司近年来围绕传感器部署、系统建设与数据治理进行了深入探索,形成了多项实用成果。其中,一项基于RFID的冷链监管方案已成功发表,并被收录在《工程技术发展》期刊。

用数据“看得见”:基于RFID的智能温控预警

2025年,赵晓峰提出并测试了一种基于RFID(无线射频识别)技术的冷链运输货物定位与温度异常检测方案,旨在解决运输过程中的温控波动识别与响应延迟问题。该方案主要在运输物品上贴附具备温度感知功能的RFID标签,实时收集运输过程中的位置与温度数据,并在出现异常时迅速触发预警。

研究数据显示:系统定位精准率有所提升,温控误差、温度异常响应时间、数据传输延迟时间均有所下降。这些性能指标使得系统能够在不干扰运输流程的前提下,及时捕捉潜在风险。

赵晓峰表示:“我们更关注的是数据是否能在异常发生前送达现场,让问题止步于初期,而不是滞后追责。”她认为,冷链管理的本质不是单一的温控,而是构建一个能读懂温度背后风险信号的机制。

多点系统支撑:服务企业实际运行的冷链工具

除了RFID技术的应用,赵晓峰还带领团队系统性推进企业内部冷链管理数字化。她主导开发了多款面向不同场景的软件系统,比如《鲜途智控物流系统》《冷链鲜达调度平台》《冷链物流路径优化与保鲜预测系统》《冷链设备远程故障预警与调度软件》。这四款系统主要覆盖冷链运输中的监测、调度、路径优化和设备管理等核心环节,不仅提升了运输过程的可视化水平和响应效率,也增强了企业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对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。

赵晓峰特别强调这些系统“以实用为核心”,功能设计简洁明了,便于前线人员快速掌握和日常操作。“我们不是做一套复杂系统,而是做能落地、好上手的工具,让数据真正服务现场。”

技术沉淀为本:交流分享中强化企业内功

作为中国物流学会与中国制冷学会的会员,赵晓峰始终关注冷链物流的行业动态与前沿方向。在公司内部,她不仅主导系统设计与部署,还高度重视将实践经验沉淀为可复制、可传承的管理机制。她带领团队定期开展“运营复盘+技术检讨”会议,推动不同岗位员工参与冷链各环节的问题梳理与经验总结,尤其关注运输异常、设备故障、数据偏差等典型场景中暴露出的系统短板与操作盲点。她还针对不同层级员工设计差异化的知识传递方案,例如对调度人员强调数据判断与决策路径,对设备维护人员则强化异常识别与干预节奏的细化管理。这种“分层分岗分场景”的工作机制,使冷链团队在面对复杂状况时具备更强的系统意识和协同反应能力。

在她看来,冷链管理不是靠少数专家和工具支撑的“单点工程”,而是一套需要在组织内部持续迭代、不断优化的系统能力建设工程。正因如此,她所推动的每一项流程优化、技术引入和知识更新,都以“现场能否稳定运行、团队是否能快速掌握”为核心评判标准。这也让冷链管理真正成为公司内部可持续的“组织能力”,而不是某一人的“专项技能”。

“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你能掌握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数据,能在问题出现前介入,而不是靠经验判断或事后分析。”她强调。正因如此,赵晓峰在系统设计中坚持“技术不过度包装,功能不过度依赖”,而是以现场可操作性为底线,确保每一个系统都能真正落地、真正服务业务。


电话(微信同号):15112462100    0755-86960221
© 2025 深圳市溢文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82484号   联系我们
冷链物流GPS北斗
首页 方案 产品 应用 新闻 联系
以技术可信构筑冷链安全的“数据防线”
标签:以技术可信构筑冷链安全的“数据防线”

image.png

冷链物流系统中,一次温度波动可能意味着整批食材报废,更可能意味着一家餐饮品牌声誉受损。尽管行业不断投入设备升级与人员培训,“看不到”、“反应慢”、“责任不清”仍是许多企业的痛点所在。作为大财源(沈阳)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与冷链技术负责人,赵晓峰提出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命题:冷链的关键不只是“控温”,更应转向“可感知、可信赖”。在她的推动下,公司近年来围绕传感器部署、系统建设与数据治理进行了深入探索,形成了多项实用成果。其中,一项基于RFID的冷链监管方案已成功发表,并被收录在《工程技术发展》期刊。

用数据“看得见”:基于RFID的智能温控预警

2025年,赵晓峰提出并测试了一种基于RFID(无线射频识别)技术的冷链运输货物定位与温度异常检测方案,旨在解决运输过程中的温控波动识别与响应延迟问题。该方案主要在运输物品上贴附具备温度感知功能的RFID标签,实时收集运输过程中的位置与温度数据,并在出现异常时迅速触发预警。

研究数据显示:系统定位精准率有所提升,温控误差、温度异常响应时间、数据传输延迟时间均有所下降。这些性能指标使得系统能够在不干扰运输流程的前提下,及时捕捉潜在风险。

赵晓峰表示:“我们更关注的是数据是否能在异常发生前送达现场,让问题止步于初期,而不是滞后追责。”她认为,冷链管理的本质不是单一的温控,而是构建一个能读懂温度背后风险信号的机制。

多点系统支撑:服务企业实际运行的冷链工具

除了RFID技术的应用,赵晓峰还带领团队系统性推进企业内部冷链管理数字化。她主导开发了多款面向不同场景的软件系统,比如《鲜途智控物流系统》《冷链鲜达调度平台》《冷链物流路径优化与保鲜预测系统》《冷链设备远程故障预警与调度软件》。这四款系统主要覆盖冷链运输中的监测、调度、路径优化和设备管理等核心环节,不仅提升了运输过程的可视化水平和响应效率,也增强了企业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对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。

赵晓峰特别强调这些系统“以实用为核心”,功能设计简洁明了,便于前线人员快速掌握和日常操作。“我们不是做一套复杂系统,而是做能落地、好上手的工具,让数据真正服务现场。”

技术沉淀为本:交流分享中强化企业内功

作为中国物流学会与中国制冷学会的会员,赵晓峰始终关注冷链物流的行业动态与前沿方向。在公司内部,她不仅主导系统设计与部署,还高度重视将实践经验沉淀为可复制、可传承的管理机制。她带领团队定期开展“运营复盘+技术检讨”会议,推动不同岗位员工参与冷链各环节的问题梳理与经验总结,尤其关注运输异常、设备故障、数据偏差等典型场景中暴露出的系统短板与操作盲点。她还针对不同层级员工设计差异化的知识传递方案,例如对调度人员强调数据判断与决策路径,对设备维护人员则强化异常识别与干预节奏的细化管理。这种“分层分岗分场景”的工作机制,使冷链团队在面对复杂状况时具备更强的系统意识和协同反应能力。

在她看来,冷链管理不是靠少数专家和工具支撑的“单点工程”,而是一套需要在组织内部持续迭代、不断优化的系统能力建设工程。正因如此,她所推动的每一项流程优化、技术引入和知识更新,都以“现场能否稳定运行、团队是否能快速掌握”为核心评判标准。这也让冷链管理真正成为公司内部可持续的“组织能力”,而不是某一人的“专项技能”。

“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你能掌握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数据,能在问题出现前介入,而不是靠经验判断或事后分析。”她强调。正因如此,赵晓峰在系统设计中坚持“技术不过度包装,功能不过度依赖”,而是以现场可操作性为底线,确保每一个系统都能真正落地、真正服务业务。



电话(微信同号):15112462100    0755-86960221
© 2025 深圳市溢文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82484号